孕妈妈一定要定期做好产检,以确保胎儿发育和自身安全。那么,初次做产检有哪些流程呢?
孕12周
初次产检
检查项目:确定孕周、推算预产期、评估孕期高危因素、血压、体重、胎心率、血常规、尿常规、心电图、NT筛查、血型(ABO和Rh)、空腹血糖、肝肾功能、乙肝两对半、梅毒血清抗体、HIV筛查。
温馨提示:在孕12周时,您需要选择一家比较方便(距离家近、交通便利、排队时间少)或者条件好的医院(环境、医疗水平、孕妇学院、服务等等)建立《深圳市母子保健手册》,之后要带上手册定期到建册的医院进行定期产检!
NT检查:胎儿颈项透明层
是胎儿**次产前筛查,为了在孕早期诊断染色体疾病(唐氏综合征)和发现多种原因造成的胎儿异常。
颈项透明层越厚,胎儿异常的概率越大。
温馨提示:做NT检查的较佳时间是孕11~13周+6天,由于做NT检查的人比较多,提前预约,以免预约不到专家而错失做NT检查的好时机。
参考项目 | 正常值范围 | 异常风险 |
NT测值 | ≤3mm | 有胎儿异常的风险,需进一步进行羊 水穿刺或绒毛活检明确情况。 |
正常的颈后透明带
处于临界线的颈后透明带
增厚的颈后透明带
唐氏 I 期筛查:9~13周+6天
唐氏筛查,是“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”的简称,分为 I 期和 II 期。唐氏I期筛查是结合胎儿颈后透明带(NT)筛查的B超检查和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对孕妈妈怀上染色体遗传疾病胎儿(唐氏儿)进行风险评估。
唐氏综合征的危害:
唐氏综合征即21-三体综合征,又称先天愚性或Down综合征,是由染色体异常(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)而导致的疾病。
60%的“唐氏患儿”在胎内早期即流产,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、特殊面容、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。
唐氏的发生具有随机性
35岁以上孕妇娩出唐氏儿占30%
35岁以下孕妇娩出唐氏儿占70%
每位孕妈都应该做唐氏筛查
唐氏 I 期筛查的时间:孕9~13周+6天
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(10ml),提取游离DNA,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,结合生物信息分析,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(21-三体又称唐氏综合征,18-三体,13-三体)的风险率。这种方法避免了羊水穿刺或绒毛检查带来的流产风险。
了解详情1、心理压力过大,不愿意承受侵入性产前诊断风险的孕妇;
2、孕妇年龄35岁或以上的高龄产妇;
3、血清产前筛查(唐氏筛查)高危产妇;
4、孕妇系病毒携带者(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);
5、孕妇具有多次流产史、染色体疾病患儿生育史;
6、孕妇所怀胎儿为试管婴儿或其他珍贵儿;
7、因胎盘前置或羊水过少而不宜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;
8、孕妇为RH血型阴性者;
唐氏 II 期筛查:15~20周+6天
唐氏 II 期筛查通过化验孕妇的血液,检测母体血清中甲型胎儿蛋白、绒毛促性腺激素和游离雌三醇的浓度,并结合孕妇的年龄、体重、孕周等方面来判断胎儿患先天愚型、神经管缺陷的危险系数。
在我国,大约每20分钟就有一位“唐氏儿”出生。他们由于智力低下,生活不能自理,并伴有复杂的心血管疾病,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。
哪些人要做唐筛?
所有孕妈咪
>34岁、家族中有患者、或已经生过唐氏患儿的孕妈咪:应直接做进一步检查羊膜穿刺或绒毛检查
美国GE四维彩超——动态高清成像 拍摄宝宝0岁写真
GE四维彩超的优势:超越了传统B超的限制,是在三维彩超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实时连续的观察过程,如同放电影一样;另外四维彩超还能多方位、多角度的观察宫内胎儿的发育情况,为早期诊断胎儿先天体表畸形等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。
四维彩超检查项目:
温馨提示:因四维彩超预约人数较多,为了更好的为您服务建议您提前1个月预约。
高清四维彩超,在线预约错过了四维? 还有孕24~28周的“大排畸”
“大排畸” 是胎儿系统超声畸形筛查,可以全面了解胎儿有无严重结构畸形。
常规项目:
胎位、双顶径、枕鹅颈、腹经、股骨长度、肱骨长度、羊水、胎位、胎心率、胎盘位置、胎盘厚度、胎盘分级、胎盘下缘。
九项筛查:
(1)小脑,(2)上唇,(3)胃泡,(5)双肾,(6)膀胱,(7)经、月、尺、桡骨,(8)脊柱,(9)腹壁。
二维B超:显示的是胎儿脏器或结构的切面图像。除了能测出胎儿双顶径、头围和腹围等数据之外,还能够观测到胎儿的血液流动情况,有利于即使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。在线咨询
糖筛≠唐筛 什么是糖筛?
“糖筛”是妊紋糖尿病筛查的简称,一般在孕28周进行采血化验筛查。糖筛高危一般医生会建议继续做糖耐检查(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),以确诊是否患有妊紋糖尿病。
糖筛的方法:空腹12小时,口服50g葡萄糖,1小时后测血糖值,如果≥7.8mmol/L为糖筛查异常。
28~32周B超检查:孕晚期胎儿补漏筛查
晚发畸形筛查:筛查晚发畸形,如脑积水、小头畸形等。作为补充排畸及胎儿声场发育情况的检查,查验胎儿是否有羊水及脐带异常情况等。
胎儿异常的超声影像
温馨提示:孕28周后,孕妈妈每隔两周定期去医院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。比如:量血压、称体重、量宫高和腹围、听胎心音等。中间可能一次验尿检查。32-34周要进行胎儿监测。>>了解详情
孕36周起,定期胎盘功能检查
“胎盘功能不全,指胎盘功能受到损害,胎盘的作用低下、减退,给予胎儿氧气及营养物质不足,造成胎儿缺氧、营养不良、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窘迫。远期后果是造成胎儿脑细胞数目减少,发育不良,可能使孩子在今后的智力发育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。”
如果胎儿在12小时内的活动次数少于10次,或逐日下降超过50%而不能恢复。或突然下降超过50%,提示胎儿缺氧,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胎盘功能。
目前大都使用“非加压试验”(nst),如果胎动时呈现心率加速变化即属于正常反应,意味着胎盘功能还不错。
胎盘可产生雌三醇(E3)、人胎盘必乳素(HPL)、妊紋特异性(b)糖蛋白质、通过测定母体体血、尿中的这些物质可了解胎儿胎盘功能。
从36周开始,产检频率每周一次
产检费用咨询孕周 | 常规项目 | ||
咨询及体格检查 | 化验检查 | 辅助检查 | |
36 | 产科查体,测量体重、血压、宫高等,孕期保健咨询 | 血常规、尿常规 | 胎心监测 |
37 | 产科查体,测量体重、血压、宫高等,孕期保健(分娩评估)、孕期咨询、产前鉴定 | 尿常规、肝功能6项、肾功能3项 | 胎心监测、超声常规检查(胎儿生长发育) |
38 | 产科查体,测量体重、血压、宫高等,分娩相关咨询 | 尿常科 | 胎心监测 |
39 | 产科查体 ,测量 体重 、血压、宫高等,产期评估、分娩相关咨询 | 尿常规 | 胎心监测、超声常规检查 |
40 | 产科查体,测量体重 、血压、宫高等,产期评估、分娩相关咨询 | 血常规、尿常规 、凝血四项 | 胎心监测 、心电图 |
仁爱医院产科中心倡导自然分娩,减少人工干预。为了让分娩更加人性化、个性化,仁爱开设有无创接生、无痛分娩、导乐分娩、美容剖宫产等多种分娩计划,让您为宝宝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--减少产道损伤,无侧切
--让女人产后自信穿泳衣
--减轻疼痛 助力顺产
--帮您实现快乐分娩
深圳仁爱医院开设了免费的孕妇学校,为准妈妈们提供产前检查、孕期营养指导、孕期心理辅导、胎教指导、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等专业课程,让您免费了解孕产新知,教您孕育聪明宝宝。
全程由产科专家、新生儿科专家、母婴营养师、专业助产师、母婴专护师、产后康复师为妈妈宝宝提供专业服务。从孕前指导、产检到入院待产,直至产后康复及新生儿护理都做到了全程无忧保障。
为满足不同孕产妇的需求,特设“孕、产、恢”一体化的VIP分娩服务,为孕妈提供从孕期指导、保健、营养、分娩方式选择及产后康复护理、新生儿护理、母乳喂养等全程、全方位的服务。
深圳仁爱医院为孕妈妈量身定制的月子套餐,以仁爱妇产专家实力作依托,为产后母婴的健康提供科学、专业的护理。更有母婴保健营养团队,针对产后妈妈的体质差异,量身定制科学、个性化化的月子膳食。
仁爱产科中心设有高水准的婴儿游泳SPA馆,由经验丰富的新生儿护理人员一对一全程监护,为宝宝提供专业新生儿智能开发、水疗、抚触、保健等特色的新生儿护理服务。让新生儿享受舒适、科学、有利成长的健康抚育服务。
仁爱医院特有专业产后康复团队,为您提供产后伤口修复、子宫复旧、盆底恢复、乳房护理、形体塑型练等全方位的产后康复服务,科学调理女性产后虚弱身体,使新妈妈更健康、更美丽。
杨瑞 | 院长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
个人简介:
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,从事妇产科工作30余年,原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主任。凭借多年的妇产科诊疗经验,对正常与异常妇产科疾病的诊断、处理及抢救工作尤其擅长。并在优生优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范舒凌 | 深圳仁爱医院产科主任
医生简介:
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0余年,熟练掌握正常产、难产,剖宫产手术及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。作为产科“四位一体”修养模式的践行者,在围产保健、待产、分娩及产后康复方面经验丰富。她还是深圳市预防医学会保健委员会会员,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在评估医生。
梁平 | 深圳仁爱医院产科副主任
医生简介:
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,曾多次参加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。擅长母婴保健,遗传咨询,产前诊断,异位妊娠,高危妊娠,难产的诊治,能熟练操作剖宫产手术。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 沟通,极具亲和力,深受广大患者好评。
李朝净 | 深圳仁爱医院产科护士长
医生简介:
从事助产工作20余年,临床经验丰富,业务能力强。接收过助产专业技术、新生儿窒息复苏、母乳喂养等培训,取得深圳市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,具有丰富的助产及导乐经验。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,院级**护士、**护士长等光荣称号。
深圳仁爱医院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福强路(家乐福新洲店对面)
©1997-2014 深圳仁爱医院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粤ICP备16042572号-5 粤卫网审(2012)28号
(粤)医广[2012]第09-12-490号
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